中国科协:加快推进AI等新技术深度应用于科普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6:31:00

中经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今年9月是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自9月1日起,一场全民参与、共享共建的科普盛宴全面展开。
9月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科普月期间,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将面向公众开放。各类科技场馆和科技社团将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成果,推出专题展览、科普报告和主题活动,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未来已来”。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介绍,自2003年以来,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已连续举办22届全国科普日活动。去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一举措有助于增进全民科学素质,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
目前,中国科协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牵头单位,正会同纲要办成员单位谋划“十五五”时期工作。冯身洪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加强前沿性和普惠性科普资源供给,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普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新格局。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普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冯身洪介绍,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2035年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目标。在“十五五”谋划过程中,中国科协等部门正在制定相应实施方案。
此外,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各类科普主体的职责分工。各地也出台配套措施,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制度体系。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根据国际测评方法,2024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5.37%,比2020年提高4.81个百分点,呈现加速提升态势,提前实现了2025年“超过15%”的发展目标。
冯身洪指出,这是继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基础门槛后又一次显著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性别和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不均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细分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18—69岁人群中,44.07%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约4.4亿人。这为建设高素质创新大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冯身洪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变化对科学素质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重塑科普生态,推动科普范式变革。未来,科普工作将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前沿与普惠性科普资源供给;二是加快推动新技术深度应用;三是促进形成社会化科普新格局。
高端科研资源助力科普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在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方面持续探索。中科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周德进介绍,中科院重点推进“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其中,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28年来开展讲座4.6万场,听众超过1560万人次;研究生科普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仅国科大就有900多人参与。
目前,中科院已建成16个国家科研科普基地,支持科普创作,举办“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活动,网络科普平台累计传播量超过百亿人次。
青少年是科学的未来,也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点群体。目前,一至九年级均已开设科学课程,小学和初中科学课总课时占比已提高至8%—10%。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推动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STEM教育,培养更多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具备科研素养的青少年。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
去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施行,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法律保障。
科技部九司司长刘育新介绍,“十四五”期间,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推动建设重大科普活动载体,加强科普队伍建设,促进科普与创新同频共振。有关数据显示,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达215.06亿元,科普专兼职人员215.62万人,全国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1779个。
他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科研范式,也对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带来深远影响。未来将重点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投入科普;推动科普服务市场化,扩大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发展壮大科普产业;加强科普数据库、信息库、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科普,在重大科技设施建设和成果转化中开发利用科普功能。
记者注意到,《科学技术普及法》还提出,要完善科普场馆建设布局,扩大设施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馆体系快速发展,建设规模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倪志宇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符合《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科技馆548座,地级行政区覆盖率提升至77%,区域分布更趋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以来新增科技馆203座,其中县级158座,成为新建主力。2024年,全国实体科技馆服务公众首次突破1亿人次。
倪志宇表示,下一步,中国科协将继续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乡镇科普馆,强化优质资源研发与共享。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
相关文章
-
中国科协:加快推进AI等新技术深度应用于科普
中经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今年9月是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自9月1日起,一场全民参与、共享共建的科普盛宴全面展开。9月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科普月期间,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将面向公众开放。各类科技场馆和科技社团将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
2025-09-05 06:31:00 -
全国共有抗战主题不可移动文物1万余处、可移动文物50万余件/套
记者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获悉,抗战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全国抗战主题不可移动文物1万余处、可移动文物50万余件/套。20个抗战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延安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成功创建。来源:新华社(编辑小鹿)
2025-08-31 11:14:00 -
河北卢龙:“让科技在山谷里生根发芽”
“怎样才能成为像您一样的科学家呢?”“杂交水稻是怎么培育的?”日前,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左右山谷景区华夏脊梁馆内,一群来自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大寺小学的孩子屏息凝神,在AI数字人技术构建的时空中,怯生生地向钱学森、袁隆平的影像发出稚嫩的提问。“AI生成的回答不仅包含真实史料,还融入科学家经典语录与人生
2025-08-25 16:36:00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原标题:新华社权威快报丨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自然资源部8月11日宣布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和三江源5个国家公园都有了“户口本”。 国家公园是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
2025-08-11 12:56:00 -
标定盐湖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青海刻度”
青海察尔汗盐湖碧绿色的盐田。本报记者 张鹏 摄 智慧化氯化钾生产线。本报记者 张鹏 摄察尔汗盐湖湿地成为鸟类家园。通讯员 马旭 摄本报记者 芈 峤当昆仑山巅的积雪将刚刚东升的阳光折射到这片经过亿万年结晶的察尔汗盐湖之上,一场静水深流的绿色循环变革再次澎湃涌动。察尔汗这片沉睡的古老盐泽,正以国家战略为
2025-08-11 0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