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新发现文物遗存297处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1:00:00

4月26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发布了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
蜀道不仅是中国古代中心地区与巴蜀地区的交通干线,更是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等突出特征的线性文化遗产。经过系统调查蜀道遗存信息,现阶段已初步掌握了6条蜀道主线保存较好路段的基本情况,形成了目前最为准确的“蜀道数据”。现阶段共调查蜀道里程2073千米,沿线分布各类文物遗存1034处,新发现文物遗存297处。
通过此次蜀道考古调查工作,对蜀道及沿线遗存的保存现状进行了系统摸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助于蜀道考古走向深入,推动蜀道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编辑:李各力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文章
-
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址管委会举行“文明探源我来说”宣讲活动
7月1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梁法伟带领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宣讲团莅临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以《“文明探源我来说”-夏文化考古学探索》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机关全体职工、各村(社区)第一书记、文物保护爱好者等60余人参加活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梁法伟教授作《“文
2025-07-16 11:34:00 -
延寿 守护革命遗址 传承红色基因
本报讯(阚金玲 张月姣 记者王志强)日前,延寿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深入到抗联三军被服厂遗址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数据采集工作,对该遗址进行修复、维护,守护红色根脉,践行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加固界桩和围栏。张月姣 本报记者 王志强摄据了解,抗联三军被服厂遗址是东北抗日联军在延寿地区的重要后
2025-07-08 14:00:00 -
文创“潮”出新花样(追梦人)
本报记者 游 仪成都博物馆深处,重约8.5吨的石犀是镇馆之宝。馆内文创区,“镇水神兽希希”石犀盲盒则成了“销冠”。设计以石犀为原型,赋予犀牛不同元素,极具成都风味。随意拆开一个盲盒,也许会开出青花瓷纹样的盖碗牛,还可能出现加麻加辣的火锅牛,甚至会有成都市花元素的芙蓉牛。这套颇受游客喜爱的成都博物馆“
2025-06-22 05:34:00 -
高铁修到家门口!工地成了村民们的热门打卡地
“家门口修高铁,这是我们的大事!”40年来,三台县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昔日“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乡间土路,到如今“出门上车、路路畅通”的现代化路网;从曾经“车马很慢、路途遥远”的出行困境,到现在“高铁飞驰、快递进村”的便捷生活,眼下,最受三台人民关注的绵遂内铁路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2025-06-20 11:35:00 -
国家级!黑龙江2个项目入选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近日,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公布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名单。其中,黑龙江2个项目入选。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入围项目名单(黑龙江)来源:黑龙江政务编辑:任墨责编:韩天 师派 统筹:牟维宁 安菲邮箱:xwlbxm@126.com©龙视新闻联播声
2025-06-16 0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