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破解产业之困 云茶乘风“沏”新局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0:01:00    

每年三四月份,云南各地茶山陆续进入春茶采摘季,一场与时间较量的接力赛就此展开。近年来,作为我国茶叶的主产区,云南紧盯茶叶产业发展短板,积极推动云茶全产业链升级,截至2024年底,全产业链产值达1760亿元。

云茶产业虽拥有诸多先天优势,但后劲不足同样明显:基础设施落后、精深加工水平较低、新茶饮市场开拓不足、行业乱象频现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今年是我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如何充分发挥云茶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转变,破题破局再开新局成为关键。

何为云茶?“百山百味”才是云南味

5月19日发布的《2025胡润中国茶业百强县》榜单显示,我省勐海县、双江县、凤庆县等14个县榜上有名,其中勐海县位居第二。据胡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评价称,云南依托普洱茶、滇红茶、沱茶重塑全球茶文化话语权。

浙江的西湖龙井、安徽的六安瓜片、河南的信阳毛尖、福建的安溪铁观音……纵观全国茶叶分布,各产区各有特色,云南的茶到底有何特别?其一,品种不同,云南是大叶种茶树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茶叶种类。其二,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云南茶叶“百山百味”的独特口感。

除此之外,“有机”也是云南茶叶的一大特点。进入4月,清晨的雾气还没消散,普洱祖祥高山茶园里就忙碌起来,茶农们穿梭茶垄间采下鲜嫩春茶,经过制茶师的炮制和时间的沉淀,氤氲茶香从普洱这座有机茶园蔓延开来。祖祥高山茶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98年开垦次生林种植有机茶起,他们便开始了其有机茶探索之旅,产品相继通过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并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据悉,全省绿色有机茶园面积294.5万亩,其中有机认证茶园面积189万亩,同比增加15.8万亩,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拥有1000多年茶叶种植历史的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现有茶园7万余亩。5月,景迈山春茶采摘进入尾声,另一场如火如荼的制茶大戏正在悄然上演。自景迈山成功申遗,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站式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探索古老茶山的千年茶韵。如今,云南丰富的古茶树、古茶园、茶文化资源,已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的流量密码,激发传统产业的新活力。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云茶产业是我省“1+10+3”农业重点产业中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不断推进云茶全产业链升级,在种业、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数字农业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根据行业调度,截至2024年底,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58.6万吨,同比增长5.3%;全产业链产值1760亿元,同比增长17%。

何以为困?老大难问题叠加新挑战

“基础设施化水平低、新品研发能力弱、市场营销人才短缺仍是短板弱项。”“全省来看,现代化精深加工、智能化设备应用程度还较低。”“新茶饮产品不足,市场开拓不足,难以满足年轻茶客需求。”……4月,正值春茶采摘的旺季,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普洱市举办,面对行业发展趋势,有关单位、茶产业工作组、专家组,以及省内重点茶企代表交流工作经验。

云茶产业优势明显,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的短板不足同样突出,做大做强云茶产业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云南茶园多分布于山区、半山区,给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难题,长期制约着云茶产业的发展。此外,加工能力不足、工艺相对落后同样亟待解决。省茶叶产业工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累计提升改造茶叶初制所5000余个,规范化茶叶初制所达50%以上,但部分仍以家庭作坊为主,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中小型茶企大多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和设备,现代化精深加工技术和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应用程度较低。

“缺乏专业技术设备和研发人员,难以在功能性成分提取、茶保健品研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一年来,云南省茶产业专家组上山进寨,进茶园、下车间、入工厂,开展从“山间”到“茶杯”的全产业链调研。组长吕有才坦言,目前普洱茶初制生产还是靠手工及半机械化生产,有的小作坊装备落后,仍然是“一锅端”或者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三件套”。

生产加工环节问题突出,直播行业的兴起对传统销售模式也带来冲击。“由于缺乏有力约束,直播乱象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透支了普洱茶的品牌声誉。”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应加大对直播行业的监管力度,各级部门与企业共同维护行业的良性发展。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在开拓线上渠道的同时,线下渠道遭受冲击,“左右手互搏”的困境让线上线下渠道发展失衡。

近年来,新茶饮产业快速发展,新风口为云茶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但现实问题不容忽视。有数据分析,新茶饮行业年耗茶量约30万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750亿元。但新茶饮主要以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为原料,普洱茶需求量较少,我省目前新茶饮原料供应量仅4万吨,福建省仅安溪县供应量就达到6万吨。可见,新茶饮这片蓝海,云南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如何破局?转型升级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找准问题症结,才能破题开新局。从产销趋势看,茶叶消费总体供大于求,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全国茶叶产量334万吨,内销总量240万吨、同比仅增0.7万吨。业界认为,茶叶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增大,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茶产品,或是转型升级的新赛道。

2024年,农夫山泉在云南采购原料7000余吨,并在普洱、临沧投资1亿元建立5家茶叶初制厂。“茶百道”与凤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滇红茶园”生产基地,为新茶饮市场提供原料,既解决了“卖茶难”问题,又持续增加茶农收入,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云南要抓住新茶饮的风口,就要主动对接新茶饮市场,做好市场调研与分析,为茶企拓展市场提供服务,引入新茶饮头部企业和供应链公司,并利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支持新茶饮企业发展。

此外,茶叶养生保健的市场潜力巨大,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养生茶饮企业注册量增长510%,门店数超过6000家,比2023年翻了一倍。就云南来看,去年,省中医医院现制的几款养生茶饮一经推出便备受消费者追捧。近日,在原有的5款养生茶饮基础上,该院再次上新,根据现代人群亚健康的体质特征新增了痛风消饮、夜猫清补茶、菏泽陈皮降脂方等14款中药茶饮及外用药包。

春茶采摘期间,“黑科技”的“加入”令人眼前一亮。今年3月中旬,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昔归村一座海拔1800米的古茶山上,载着50公斤鲜叶的无人机从空中掠过,1分钟便抵达山脚的制茶所,同样一段路,茶农背茶下山得花40分钟。耿马县引入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设备,普洱祖祥、双江荣康达引入滴灌系统,提升茶园基础设施水平,实现稳产提质。夏秋茶季,南涧、腾冲等地广泛采用便携式采茶机,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茶园生产效率。

长期困扰茶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化水平低的老大难问题,在当下科技的加持下迎来新转机。但茶园管理基本靠人、山地专用农机具使用不足、机械化率较低的仍是普遍现象。茶产业专家组认为,茶产业仍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推进茶产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发展,研发适宜管用的机械,推动茶叶生产与加工环节实现机械替代、智能提升,助力产业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同时建议,出台相关激励机制,推动专业人才向基层、向企业流动,以高质量人才推动云茶产业发展。

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全国第一,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一,茶产业种质资源全国第一……近年来,云南茶叶产业交出的亮眼成绩毋庸置疑,但由“大”到“强”仍需紧盯发展症结持续发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实现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网记者 宋金艳

相关文章

  • 《贵州日报》要闻版关注 | 生态之城满目新——“两山”理念的贵阳实践

    乘着举办12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东风,贵阳市交出厚重生态答卷,在绿意盎然的夏天,交织成一幅秀美的都市生态画卷。生态之城展新姿。贯城河揭盖复涌,黔灵山开放共享,千座城市公园星罗棋布,湖是眼波横,天青不起尘。贵阳森林覆盖率达55.3%,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绿色经济成色足。40

    2025-07-05 12:35:00
  • 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即将开幕

    中国台湾网7月1日讯 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全国台企联支持的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将于7月3日至9日在湖北举办,活动开幕式定于7月4日上午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本届台湾周以“融合发展 共建支点”为主题,旨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和同胞心灵契合,将组织主体活动、鄂

    2025-07-01 14:12:00
  • 设计时速250公里!云南这条铁路有新进展

    6月24日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发布了〔2016〕1536号)批准建设。建设项目地点新建大理至丽江至攀枝花铁路(大理至丽江段)位于云南省滇西地区,途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项目规模新建大理至丽江至攀枝花铁路(大理至丽江段)新建正线148.641km,设计速度250km/

    2025-07-01 10:40:00
  • 市领导表态过后,大庸古城如何面对教训? | 黄河时评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此前备受舆论关注的张家界大庸古城4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不同于以往报道的是,央视的报道中有不少信息增量,如大庸古城项目当年属于仓促上马,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了3个月,因为项目上马很仓促,事前对市场研究不足,一些项目内容边建边改、停停改改、反复多次,甚至出现“施工等设计”的情况

    2025-06-29 09:34:00
  • 江苏 “高原”之上起高峰

    近年来,江苏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在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中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夯实研究基础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为此,江苏省设立24.8亿元的基

    2025-06-27 06: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