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一带一路”共享绿色转型机遇|院士上封面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3 15:30:00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车家竹 摄影报道
6月12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科技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成功举办。该论坛深入探讨科技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关键作用,增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碳中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进行了发言,对于中国碳中和技术路线进行了展望。论坛结束之后,贺克斌院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贺克斌
能源格局从资源不均到技术竞逐
贺克斌指出,全球发展模式正从能源资源依赖走向能源技术依赖,而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来自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革命。
贺克斌分析道,传统化石能源在全球分布极不均衡导致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尖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风光资源分布相对均匀,为各国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新起点。“未来发展的先机,将属于那些率先构建起大规模稳定应用新能源技术体系的国家。”他强调,这一转变正在推动世界经济格局从能源资源依赖转向能源技术依赖。而中国经过数十年积累,特别是在近十年的飞跃式发展后,已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工程应用领域先走一步,其成熟且具备成本优势的技术方案,正成为全球市场的迫切需求。
然而,新能源规模化应用面临严峻挑战。贺克斌坦言:“化石能源可人为调控,风光则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其波动性成为电网稳定的关键难题。”作为全球最大电力消费国,中国年用电量近10万亿度的庞大电网体系,其稳定性探索具有全球标杆意义。“十四五”和“十五五”将是中国突破大规模新能源电网稳定技术的关键窗口期,而中国在特高压输电等电网建设领域的独到技术,将为同样拥有丰富风光资源但电网基础相对薄弱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重要支持。
完善的市场机制能有效推动实验室技术向商业化有序转移。而对于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更需要找到与其国情匹配、成本可控的技术解决方案。
那么工业减排这条路怎么走?聚焦中国工业减排路径,贺克斌直言: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工业产品供应国,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能耗产业肩负全球供应链重任,也带来巨大减排压力。当前中国约70%的钢铁生产仍依赖长流程工艺,比如从铁矿石冶炼开始,亟需提质增效减排;同时正加速积累废钢资源,提升短流程炼钢比例;而氢能炼钢作为终极方向,其大规模应用仍有待成本突破与系统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电网清洁化转型与工业技术升级必须三管齐下。”贺克斌强调,当前多数深度减排技术尚未实现商业化,需要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材料信息等多学科协同攻关。

贺克斌
作为技术转移“西部枢纽”的成都
作为本次科技交流的举办地,成都被贺克斌视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合作的战略支点。贺克斌提到自己也是成都人,在他看来成都有着独特优势:四川丰富的风光水地热资源形成多能互补体系,与众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结构高度相似;成都虽处西部,但其科技创新理念、人才储备及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创新企业密度所构建的综合实力已达东部水平;特别是聚焦“双碳”目标的天府永兴实验室,已在水风光多能互补、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资源循环技术等领域产出多项重要成果。
“成都探索的‘降碳减污协同’路径更具现实价值。”贺克斌特别指出,该模式直面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常规污染问题同时应对碳减排的双重挑战,这正是多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的真实困境。通过“天府碳中和论坛”发布的实践案例,以及光能互补、光余互补等落地场景,成都正将四川盆地乃至成渝地区的碳中和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带一路”解决方案。
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站在能源革命的十字路口,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技术体系与电网建设经验,恰似一把开启绿色发展的钥匙。
相关文章
-
1800万元!贵州理工学院单项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创新纪录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打通政策堵点,才能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2025年,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将“一种便于搬运的折叠液压巷道支护装置”等7项专利和“煤矿巷道再造承载结构全空间协同支护技术”等2项专有技术作价1800万元,以技术许可方式向贵州理工智矿科技有限公
2025-07-27 16:35:00 -
证监会主席吴清,当选新职
“证监会发布”消息,7月26日,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参加会议。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行业机构、证监会系统以及上海市有关单位等100余名会员代
2025-07-27 11:01:00 -
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火炬传递启动 奥运冠军领衔首站传递
26日上午,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启动,这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举行火炬传递。奥运冠军领衔首站传递 总里程约11公里在完成火种采集后,成都世运会火炬传递的首站在三星堆博物馆内进行。整个路线约1.5公里,共20名火炬手。首棒火炬手是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冠军黄张嘉洋,她是成都本地人。
2025-07-26 10:55:00 -
中使馆就以色列个别议员挑头搞涉台声明向以方提出严正交涉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发言人就以色列个别议员挑头搞涉台声明答记者问。问:7月24日,以色列议会多名议员联署一份声明,呼吁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请问使馆对此有何评论?答:这是台湾民进党当局不择手段在国际上推进“台独”的又一例
2025-07-25 10:26:00 -
武汉顶级医学大咖“论剑”汉江湾
湖北日报讯(记者余瑾毅、通讯员王敏、张全录)7月24日,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活动之“整形、甲乳、麻醉、五官、皮肤”领域答辩评审会,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汉江湾院区举行。各三甲医院的顶级医学大咖先后亮出35项核心医疗技术。脑中风让人失去行动,眼中风却能在九十分钟内偷走光明。眼中风又名视网膜中心动脉阻塞
2025-07-25 0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