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洋网红”让中国故事跨文化出圈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8:45:0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3.8%。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短视频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洋网红”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一群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洋网红”在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影响力不容小觑。从德国工程师在深圳展示5G智慧工厂的科技脉动,到非洲留学生直播体验高铁刷证“无感通行”;从意大利博主捧着《道德经》在武当山潸然泪下,到韩国博主泪洒青城山的文化共鸣......这些“洋网红”以多样的讲述,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与此同时,这些“洋网红”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把这股来自民间的国际传播力量,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助力,成了当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问题。

一方面,“洋网红”在中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三重角色,即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历史真相的传递者、跨国文化的摆渡者。

他们以亲历视角解读中国现代化发展。“洋网红”以“他叙视角”展示中国现代化面貌,像俄罗斯网红感慨中国移动支付便捷高效,德国博主于成都车展上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惊叹不已。此类视频使我们得以透过“洋网红”的目光见证中国发展,既传递出“洋网红”对中国科技腾飞、社会管理臻善的赞许,也让国外受众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了直观认知。

他们以双语叙事打破跨文化的认知壁垒。“洋网红”构建起跨越语言隔阂的理解桥梁,在敏感议题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穿透力。有来自日本的博主探访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时,用日语向本国网民揭露被尘封的历史真相;有来自西方国家的博主在视频里向朋友讲述日本侵华历史,呼吁西方教育讲述全面客观的二战历史。通过“洋网红”的讲述,中国曾经遭受的苦难被世界更多听到。

他们用脚步丈量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通过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洋网红”将抽象的文化符号以一种可听可看的方式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在动态互动中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部分“洋网红”痴迷于中国传统艺术,走进京剧院,身着绚丽戏服,研习京剧唱腔、身段与表演技艺。还有“洋网红”深入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体验当地民俗风情,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庆佳节,参与歌舞表演,学习制作手工艺品。不少观众感动道:“谢谢你帮我们宣传中国文化,为你点赞!”这些视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多元性与包容性,也在于它所联结的友好情谊。

另一方面,部分“洋网红”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过度迎合流量逻辑,由此导致传播片面化、扁平化、表层化的危机同样不容忽视。

部分“洋网红”的视频存在迎合大众心理的选择性呈现,即选择性强化“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等符号化表达,迎合国内观众的期待心理。这类内容虽基于真实体验,但选择性忽略了发展中的矛盾或差异,形成了一种以偏概全的片面真实。

众多“洋网红”讲述中国故事的视频受算法推荐以及用户偏好的制约,倾向于不断重复已被验证的爆款模式,致使内容同质化现象蔚然成风。从选题策划到表现形式的高度趋同,既削弱了内容创新力,也限制了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洋网红”的视频大多采用轻松幽默的形式消弭文化隔阂,例如通过语言误用、习俗冲突制造笑点。这种娱乐化表达虽能扩大传播覆盖面,但也容易将文化差异简化为“走马观花式的奇观式展示”,缺乏对文化背景的深入解读,使得观众难以真正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核与精髓。

那么,如何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深刻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如何从短暂吸睛的“快消品”,变成能沉淀价值、深入人心的“长效剂”?

未来突围需把握三个着力点:其一,政府要创新工作方法,协调多部门力量,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跨国合作与媒体融合,有效引导“洋网红”讲好中国故事。其二,短视频平台需整合资源,加强制度规范,提升传播效果,为“洋网红”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其三,激活民间力量,发挥代表人士作用,引导网民参与,促进跨文化交流。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需要实现从“自说自话”到“对话传播”的策略转变。既保持“李子柒式”的诗意表达,也注重“洋网红”的多元活力。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平台运作、大众参与的协同机制,推动传播内容从表层向深刻跃升,传播效能从流量驱动向价值沉淀转型。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正以“他者视角”的独特叙事,将中国现代化的蓬勃气象编织进世界话语体系。每一次真诚的表达都在消融偏见的坚冰,每一段生动的影像都在搭建理解的桥梁。让世界听见新时代的东方强音,共同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潘羿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本科生,武汉理工大学校团委宣传部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成员)

指导老师:王军(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王舒娴

相关文章

  • 全国妇联等11部门部署开展2025年“六一”庆祝活动

    光明日报北京5月24日电(记者王海磬)“六一”将至,记者24日从全国妇联获悉,全国妇联等11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对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作出部署安排,让广大少年儿童度过一个快乐难忘的节日。通知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

    2025-05-25 04:45:00
  • 李强同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共同出席中国-印尼工商界晚宴并致辞

    新华社照片,雅加达,2025年5月24日当地时间5月24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雅加达同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共同出席中国-印尼工商界晚宴并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2025-05-25 00:18:00
  • 这一“隐秘病痛”治疗进入生物制剂时代,专家呼吁提升可及性

    化脓性汗腺炎(HS)作为一种罕见的皮肤病,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在今天举行的一场名为“挺立新生可愈未来”的化脓性汗腺炎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共同表示,随着精准靶向生物制剂HS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我国HS治疗全面进入生物制剂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实现创新药临床可及,缓解患者的痛苦

    2025-05-24 19:45:00
  • 深度观察|文化为魂 科技为翼

    来源:深圳特区报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是全国文化产业的风向标。本届展会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文化科技融合成果扎堆亮相,彰显了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劲势头。走进文博会现场,处处洋溢着文化与科技交融碰撞的魅力:AI机器人演绎咏春拳法、即兴弹奏钢琴、挥毫泼

    2025-05-24 13:15:00
  • 中东欧14国已有126种农食产品获准入2024年双边贸易总值同比增长6.3%

      本报宁波5月22日电 (记者欧阳洁)记者从今天召开的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对话会上获悉:近年来,海关加快中东欧国家农食产品检疫准入进程,截至目前,中东欧14国已有126种农食产品获准入,累计注册3430家境外农产品企业。202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总值为1422.7亿美元,

    2025-05-23 15: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