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洋网红”让中国故事跨文化出圈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8:45:0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3.8%。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短视频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洋网红”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一群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洋网红”在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影响力不容小觑。从德国工程师在深圳展示5G智慧工厂的科技脉动,到非洲留学生直播体验高铁刷证“无感通行”;从意大利博主捧着《道德经》在武当山潸然泪下,到韩国博主泪洒青城山的文化共鸣......这些“洋网红”以多样的讲述,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与此同时,这些“洋网红”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把这股来自民间的国际传播力量,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助力,成了当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问题。

一方面,“洋网红”在中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三重角色,即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历史真相的传递者、跨国文化的摆渡者。

他们以亲历视角解读中国现代化发展。“洋网红”以“他叙视角”展示中国现代化面貌,像俄罗斯网红感慨中国移动支付便捷高效,德国博主于成都车展上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惊叹不已。此类视频使我们得以透过“洋网红”的目光见证中国发展,既传递出“洋网红”对中国科技腾飞、社会管理臻善的赞许,也让国外受众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了直观认知。

他们以双语叙事打破跨文化的认知壁垒。“洋网红”构建起跨越语言隔阂的理解桥梁,在敏感议题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穿透力。有来自日本的博主探访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时,用日语向本国网民揭露被尘封的历史真相;有来自西方国家的博主在视频里向朋友讲述日本侵华历史,呼吁西方教育讲述全面客观的二战历史。通过“洋网红”的讲述,中国曾经遭受的苦难被世界更多听到。

他们用脚步丈量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通过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洋网红”将抽象的文化符号以一种可听可看的方式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在动态互动中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部分“洋网红”痴迷于中国传统艺术,走进京剧院,身着绚丽戏服,研习京剧唱腔、身段与表演技艺。还有“洋网红”深入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体验当地民俗风情,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庆佳节,参与歌舞表演,学习制作手工艺品。不少观众感动道:“谢谢你帮我们宣传中国文化,为你点赞!”这些视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多元性与包容性,也在于它所联结的友好情谊。

另一方面,部分“洋网红”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过度迎合流量逻辑,由此导致传播片面化、扁平化、表层化的危机同样不容忽视。

部分“洋网红”的视频存在迎合大众心理的选择性呈现,即选择性强化“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等符号化表达,迎合国内观众的期待心理。这类内容虽基于真实体验,但选择性忽略了发展中的矛盾或差异,形成了一种以偏概全的片面真实。

众多“洋网红”讲述中国故事的视频受算法推荐以及用户偏好的制约,倾向于不断重复已被验证的爆款模式,致使内容同质化现象蔚然成风。从选题策划到表现形式的高度趋同,既削弱了内容创新力,也限制了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洋网红”的视频大多采用轻松幽默的形式消弭文化隔阂,例如通过语言误用、习俗冲突制造笑点。这种娱乐化表达虽能扩大传播覆盖面,但也容易将文化差异简化为“走马观花式的奇观式展示”,缺乏对文化背景的深入解读,使得观众难以真正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核与精髓。

那么,如何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深刻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如何从短暂吸睛的“快消品”,变成能沉淀价值、深入人心的“长效剂”?

未来突围需把握三个着力点:其一,政府要创新工作方法,协调多部门力量,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跨国合作与媒体融合,有效引导“洋网红”讲好中国故事。其二,短视频平台需整合资源,加强制度规范,提升传播效果,为“洋网红”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其三,激活民间力量,发挥代表人士作用,引导网民参与,促进跨文化交流。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需要实现从“自说自话”到“对话传播”的策略转变。既保持“李子柒式”的诗意表达,也注重“洋网红”的多元活力。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平台运作、大众参与的协同机制,推动传播内容从表层向深刻跃升,传播效能从流量驱动向价值沉淀转型。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正以“他者视角”的独特叙事,将中国现代化的蓬勃气象编织进世界话语体系。每一次真诚的表达都在消融偏见的坚冰,每一段生动的影像都在搭建理解的桥梁。让世界听见新时代的东方强音,共同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潘羿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本科生,武汉理工大学校团委宣传部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成员)

指导老师:王军(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王舒娴

相关文章

  • 老年人陷入手机网瘾,“我给爸妈的手机开了青少年模式”

    “奶奶天天刷手机到凌晨,一验光发现近视2300度,机器都打不出验光结果,怎么劝他们都不听。”日前,山东菏泽一70岁老人因玩手机导致近视2300度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家中的网瘾老人同样引起了他们的担忧。如今,有不少年轻人调侃“爸妈玩手机比我还狠”,甚至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帮父母戒除网瘾

    2025-04-07 19:00:00
  • 东湖评论:“洋网红”让中国故事跨文化出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3.8%。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短视频成为跨文化

    2025-04-07 18:45:00
  • 当芙蓉遇见紫荆:花开各异 同根同心

    当巴蜀的千年文脉邂逅港岛的现代脉动,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对话在盐道街小学悄然绽放。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展开。来自香港嘉诺撒小学的44名师生跨越山河,走进百年盐小,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同根同心”交流之旅。这不仅是两地学生的一次文化对话,更是香港教育局和四川省教育厅共同举办

    2025-04-07 16:05:00
  • 云岭时评 | 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

    云岭时评评论员 何嵘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丽江古城,察看古城风貌,与当地居民和游客亲切交流互动,他指出,丽江有美丽风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一定能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作为一座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光环”的城市,文旅产业向来是丽江的支柱产

    2025-04-07 15:21:00
  • 中国铁建:2024年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14次 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丨ESG

    3月28日,中国铁建发布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是中国铁建发布的第17份关于社会责任和ESG的专项报告。在公司治理方面,2024年举行守法合规培训,参与人数5436人次;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率63.7%。期内,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全系统各单位组织廉洁知识竞赛等宣教活动2万余场次。在商业

    2025-04-07 1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