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整治形式主义》出版发行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7:19:00
新华社记者、时政类畅销书作家李松的最新力作《整治形式主义》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的一大顽疾,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的问题十分顽固、积习难改。今年2月,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释放出要去虚务实,动真碰硬的明确信号。

《整治形式主义》一书全面、深刻地剖析了15种形式主义表现及危害,对形式主义进行了“众生相”式总览,并将形式主义的种种表象层层剥开,展现出其背后令人深思的原因。此外,本书以案释纪、案例典型,语言辛辣明快、通俗易懂、贴近实际,把政治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严肃性与生动性结合起来,分析深入透彻,可读性强,可以作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警示教育的实用读物,有助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党员干部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

在书中,作者以大量鲜活案例,展现了当代形式主义如何异化为一种精致的生存策略:个别官员醉心于搞“政绩式改革”,滥竽充数、劳民伤财;有些基层干部热衷于“痕迹管理”,用精美的台账代替实际工作;一些政府部门沉迷于“数字游戏”,用漂亮的数据掩盖真实问题……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这些人和机构对形式与实质的认知错位。

然而,整治形式主义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纸禁令,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我们直面内心的怯懦与虚伪,摒弃那些习以为常的形式主义的生存策略,重新找回对真实价值的敬畏与追求。书中提出众多观点,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形式主义问题的关键和解决之道,帮助我们重建价值判断的标准,让实质重于形式,让内容超越表象。

作者李松
本书作者李松,云南蒙自人,2001年2月进入新华社工作,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调查性深度报道见长;在《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发表作品2000余篇,作品多数被《作家文摘》《中国剪报》《联合早报》等海内外报刊转载,多次获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已出版《领导干部调研十戒》《不信东风唤不回》《牛栏关不住猫》《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等25部著作。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整治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正如李松所说:“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反对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紧盯形式主义新动向、新表现,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入推进,久久为功。”
(于梦、钟千娇)

图片设计:吴思萍

《整治形式主义》
李松著
ISBN:978-7-5166-7878-7
新华出版社 2025年3月
定价:48.00元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
相关文章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务用车应当选用国产汽车,优选新能源
新华社5月18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其中指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统一编制、统一标准、统一购置经费、统一采购配备管理。公务用车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应当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
2025-05-18 21:55:00 -
贵州石阡:万亩栲树花进入最佳观赏期
近日,贵州省石阡县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栲树花迎来盛花期,保护区内佛顶山村沿线集中连片的3万余亩栲树花争相绽放,如覆春雪,绘就一幅“山脊涌绿浪,山背绽银花”的生态胜景。作者:任政超、孙伟、杨焱彬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5-05-18 12:52:00 -
是好开端!联合国高度评价中美经贸会谈积极成果
关于中美经贸会谈取得的成果,当地时间5月12日,联合国方面回应称,这对世界经济来说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称,“我们不需要贸易战升级、需要的是对话。”迪雅里克称,“脱钩”的概念是让秘书长古特雷斯非常担忧的议题之一。古特雷斯在多个场合都对此表达过关切,贸易战没有赢家,所以这毫无疑问
2025-05-13 11:31:00 -
事关中央部署,马兴瑞赴南疆,再提这一关键要求
撰文丨李岩《新疆日报》5月11日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马兴瑞10日来到和田地区民丰县调研。“县域”再次成为调研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工作,曾指出:“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在中国的行政、经济、治理“版图”中,“县域”均可堪称“
2025-05-12 08:42:00 -
全球连线|异乡成归处:俄罗斯博主红河安家记
来源:新华社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艾斯,在中国红河生活多年,深深喜爱云南红河的美食和宜人的气候。作为一名短视频博主,他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在红河生活中的点滴,并在这里安了家。“我现在离不开这里了。”他计划把父母也接过来,并一直在这里生活下去。记者:曾维画面来源: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新
2025-05-11 1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