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热线|重庆这项救助服务机制改革,把“社会救助一件事”办得更精准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6:1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范传龙
核心提示
既要解决好群众眼前遇到的烦心事揪心事,也要主动谋划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今年,重庆市创新推进2025年“精准保障”行动,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将低保、特困审批权限全链条下放至镇街,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研究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努力推动低保扩围增效;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深入推进“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实施联合救助服务机制改革,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一系列制度性创新推动社会救助体系迭代升级,在解决群众生活小事中做好为民爱民大文章。
“以前申请救助得跑好几趟街道和社区。如今不出家门很快就办妥了,连材料都是干部上门收的!”4月2日,江津区几江街道居民陈大哥告诉记者,因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自己一度心灰意冷。但街道工作人员上门为他快速办结低保,还耐心宽慰“日子再难,政府也一定为你托住底!”
这份踏实的承诺源自江津区一项破冰改革——全市率先将低保、特困审批权限全链条下放至镇街,让救助服务释放“家门口的温度”。
从江津区“审批权下沉”15天办结救助手续,到铜梁区2700多双“铁脚板”联动大数据织就保障网,再到九龙坡区“政府+社工+慈善”三方聚力解民忧,一场以制度创新破题、以协同联动破局的民生变革,正在山城悄然铺展开来。
审批权下沉镇街
15天办结救助手续
江津区白沙镇民生服务办公室主任周铌记得清楚,当区民政局决定在白沙镇试点低保、特困审批权限下放时,她正处于“矛盾漩涡”:群众申请低保需经6道关卡,常因补材料多次往返;区里既要审批又要监督,镇街权责不清,稍有不慎就被群众投诉“踢皮球”。
如白沙镇恒和村村民苏良友因尿毒症需长期透析,但因户籍地与居住地分离,过去申请救助要两地奔波。“材料摞起来半人高,还没等到审批结束。”回忆过去,这个被病痛折磨多年的汉子直摇头。
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江津区民政局将审批权限“连责带权”下放镇街,明确“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区级部门成为“监督员”。
白沙镇率先破题:砍掉区级审查确认环节,审批流程从6个压至4个;民主评议不再是“必选项”,家庭经济核查借助“渝悦救助通”平台与医保、人社数据实时比对;遇紧急情况还可“先批后补”,把救命钱第一时间送到群众手中。

江津区民政局低保中心工作人员入户宣传救助政策。
低保户雷世清成了首批受益者——今年1月,他在渝北区出租屋里用手机提交申请,镇干部当天联系村社核实情况,次日驱车跨区上门调查,15天办结手续。“躺在病床上就收到低保金,连电费减免都一并办好,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他摩挲着存折感慨。
变化同样发生在审批链条另一端。珞璜镇民政办档案柜里,23岁智力残疾青年王小年的档案袋从低保栏转到特困栏,救助金每月增加365元。此前,王小年因无法定赡养人且无劳动能力,本有资格享受更高标准特困供养的他,却因基层对政策把握不准,在低保线上“卡”了整整两年。
“过去材料往区里一交,责任也甩出去了。”珞璜镇救助专员陈星兆坦言,如今权限在手,干部们白天入户摸排,晚上钻研政策,硬是把全镇符合条件的78名低保对象全部转为特困,“每份档案都关系着一家人的生活,不敢有半点马虎”。
权限放得下,更要接得稳。在江津区民政局,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镇街的审批数据,工作人员每月随机调取10%的案例“翻旧账”,邻里访问、档案核查、电话回访多管齐下。
“放权不是撒手,而是让服务更精准。”江津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以来,截至今年3月,江津区各镇街审核确认纳入低保、特困救助供养等救助对象1.64万人,全区未发生一起重大审批纠纷。
2700多双“铁脚板”上门调查
联动大数据织密保障网
“多亏了民政干部主动上门,我们一家才熬过了去年的难关!”4月3日,铜梁区巴川街道和平社区的蒋大姐提起2024年的遭遇,眼眶泛红。
去年7月,她的丈夫在工地突发脑梗,20万元治疗费几乎压垮了这个四口之家。
正当全家陷入绝望时,网格员彭燕在例行走访中发现异常——多次敲门无人应答,邻居透露“一家人都在医院”。她立即上报社区,民政专干当天便带着政策上门,协助申请低保、助学金和学费减免。一个月后,1952元低保金到账,大女儿的大学助学金、小儿子读书费用减免也同步落实。
蒋大姐的感慨,浓缩了铜梁区“主动发现队伍”2700多人日夜奔忙的努力。这支由区、镇街、村社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铁脚板”队伍,与17个部门的大数据“雷达网”双线发力,让救助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合力织密“兜得住、兜得准”的民生保障网。

铜梁区太平镇民政救助工作人员到双福村入户调查。
在铜梁区民政局的数据中心,每月20万条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公安部门的老龄人口数据、医保局的大额医疗记录、残联的残疾人信息、乡村振兴局的脱贫户档案……在“智能监测平台”上交织成网。
“过去群众上门‘报忧’,现在数据会‘说话’。”区低保中心负责人指着大数据监测系统介绍,2024年全区通过数据比对精准纳入特困5人、低保14人,临时救助82户。
今年3月26日,一条预警信息闪现在屏幕上:土桥镇新田村61岁的村民李某未婚独居、新办残疾证,疑无人照料。
铜梁区低保中心立即将线索推送至镇民政办,民政办主任赵梅利当天带队入户,发现老人虽有两名赡养人,但符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条件,次日便落实了每月90元补助。
数据的“千里眼”还需“铁脚板”落地生根——
福果镇荷香村村民周关希因车祸成为植物人,40万元医疗费让家庭不堪重负,他读高三的儿子濒临辍学。镇民生服务办主任周艳平从医保大额支出数据中发现异常,连夜协调办理农村低保,联系区慈善会申请救助,又为孩子争取“雨露计划”助学金。
高楼镇主动发现队伍紧盯留守老人儿童,2024年新发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人,协调落实每月1625元补助。
虎峰镇民政专干曾诚带队的26支队伍,在街头发现一名独居未婚中年女性捡垃圾充饥,疑似精神失常。队员连夜联系其外地兄长,落实委托手续,代办低保。
暮色四合,铜梁区民政局指挥中心的大屏依然闪烁:红色标记高风险家庭,黄色提示潜在困难户,绿色代表已保障对象。“我们不仅要让数据‘跑起来’,更要让温暖‘沉下去’。”铜梁区民政局负责人望着实时跳动的数据说。
“政府+慈善+社工”
协同救助更精准
“张婆婆,明天去医院记得带好病历,我们陪您去!”4月4日,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社工小刘一边帮78岁独居老人张婆婆整理药盒,一边轻声叮嘱。
前不久,张婆婆因关节炎复发需住院治疗,但子女远在外地,陪诊成了难题。中梁山街道“老人陪诊关爱服务项目”的社工和志愿者主动上门,不仅全程陪同就医,还为她申请了临时救助和残疾人补贴。张婆婆逢人便夸:“这些年轻人比自家孩子还贴心!”
中梁山街道的陪诊项目始于一次大数据筛查结果。去年通过医保系统筛查发现,街道内70岁以上独居老人中,超三成存在就医困难。九龙坡区民政局迅速联动街道办,由慈善会投入40%资金,街道社区阳光基金配套60%,委托爱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团队。

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社工陪老人看病。
项目启动仅三个月便探访73名老人,陪诊25人次,组建起一支由社工、宝妈、热心居民构成的30人志愿者队伍。
陪诊之外,社工还定期上门为老人整理家务、疏导情绪,甚至协调家庭医生定期问诊。“过去很多独居老人看病‘能拖就拖’,现在有人管有人陪,这就是改革的意义。”项目负责人周玲说。
这也正是九龙坡区“政府+慈善+社工”立体救助网络的生动缩影——政府统筹资源、慈善注入温情、社工精准服务,三方合力让救助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
近年来,九龙坡区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撬动社会资源,多方统筹资金2000余万元,筹划救助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00余个,慈善公益项目60余个。
“政府+慈善+社工”立体救助网络如何支撑?据了解,九龙坡区建立慈善三级服务体系,区慈善会每年向“纾困资金”注入资金,保持总额达到130万元,实行“2000元内镇街快速审批、超2000元区级备案”,响应速度最快仅2个工作日。此外,13个镇街的社区阳光慈善基金全覆盖,各社区还有31支社区微基金。
九龙街道水碾社区的小面馆每卖出一碗面,老板胡晓宁就向九龙街道“龙基金”捐1分钱。“龙基金”实行“居民点单、政府埋单”,目前已筹集资金836万元,仅2024年就资助了10余个救助类公益项目。
目前,已有35家专业社工机构和156个社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针对困境儿童、独居老人、残障家庭等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个性化套餐”。
“救助不能只给钱,更要解心结。”渝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深有感触。2024年,她们承接的“刑释人员就业帮扶项目”帮助32人找到工作,分别在爱心企业担任仓库管理员、保洁员等。
夕阳西下,中梁山街道社工站里依然灯火通明。台账上记录着当天走访的12户家庭需求,明天又将是一场新的“救助接力”。正如张婆婆所说:“虽然一个人住但心里踏实,因为有人惦记着我们呢。”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原稿点击:民生热线|重庆这项救助服务机制改革,把“社会救助一件事”办得更精准-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
-
灞桥区席王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
阳光讯(记者 梁永飞 通讯员 董彦军)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在学校发展及教育工作中的监督、指导和建言献策的作用,展示教育成果,了解学区村组对幼儿园发展的意见建议。2025年4月11日,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中心幼儿园邀请学区村组“两代表一委员”近20人进校园调研座
2025-04-14 20:03:00 -
方寸之间 乡愁绵延
清明小长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的“太华故事·社区博物馆”忽然“热”了起来。馆内收藏的老式煤油灯、“二八”自行车、粮票和布票等老物件,皆来自周边居民的捐赠,它们作为时代的物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太华路因是近代民族企业大华纱厂即国棉十一厂所在地而闻名,是西安重要的工业社区。太华故事·社区博物馆通过人
2025-04-14 04:59:00 -
“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 神十九乘组在忙些什么?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揭示空间微重力环境中人
2025-04-13 11:14:00 -
榴乡路大街指示牌摇摇欲坠,多方联动20分钟极速排险
指示牌摇摇欲坠4月12日,丰台区石榴庄街道石榴庄东街第二社区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榴乡路大街上一块户外指示牌因大风剧烈晃动,支架部分断裂,随时可能坠落。街道多部门迅速联动,仅用20分钟成功拆除隐患,保障了下方行人和车辆安全。“咯吱……”4月12日上午,社区工作人员巡查至榴乡路大街时,头顶突然传来异响
2025-04-12 21:05:00 -
中国光大银行科技赋能向“实”聚力 向“新”而行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阮天薏近日,中国光大银行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光大银行紧跟国家政策方针,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与生态化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将自主创新的“安全底线”与普惠共享的“服务高线”深度融合,让科技力量为银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
2025-04-11 17: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