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士可杀不可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0 11:52:22    

  • “士可杀不可辱”,意即“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侮辱”。语出《礼记·儒行》:“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 士可杀不可辱”,到底何为“士”?


  • “儒者”或“士子”,古时候,一般指“士大夫”和“学子”。南朝梁沉约《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这里的“士子”,就是指“士大夫”。唐杜甫《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阙,不知道里寒”;明叶宪祖《鸾鎞记·催试》:“今当大比之年,士子们纷纷上京应举”……这里的“士子”,就是泛指“学子”,即读书人。

  • 可见,“士”一般是指有知识、有身份、有地位、有抱负、有前程之人,而绝非“碌碌无为”的劳力者;“士子”应该从事“劳心者治人”的事业----“治人”乃上乘大道。

  • 士,多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 “士可杀不可辱”,由今观古,要“一分为二”观之,既有正确的元素,又有错误的因子。

  • 首先,“士可杀不可辱”,成了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挡箭牌”——“打不得,杀不得”。

  • 不管什么封建王朝,总是要维护其统治阶级意志,为了维护其江山长治久安,一般都会笼络其当朝“士大夫”阶层,正所谓“刑不上大夫”。这样一来,的确也维护了“士大夫”的特殊权益,使得大多数“士大夫”阶层倾力而为、死心塌地地为皇帝卖命;然而,“十个指头不一样”,“士大夫”阶层也总有那么一些能力平庸、品质低下之辈,要么胡作非为犯罪,要么因能力平庸获罪,可他们都有一张“挡箭牌”——“士可杀不可辱”,“杀不得,打不得”!

  • 诸如,北宋神宗时期。陕西用兵失利,神宗发出圣谕,命斩杀一漕官。第二天,宰相蔡确答辩:“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侍郎章淳插话说:“如此,即不若杀之”。神宗帝惊问其故,回答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气急败坏,说道:“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淳却顶嘴:“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 又如,唐开元年间,“前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上与宰相议其罪。张嘉贞请杖之。张说曰:‘臣闻‘刑不上大夫’,为其近于君,且所以养廉耻也。故士可杀不可辱。臣向巡北边,闻杖姜皎于朝堂。皎官登三品,亦有微功,有罪应死即死,应流即流,奈何轻加笞辱,以皂隶待之?!姜皎事往,不可复追。伷先据状当流,岂可复蹈前失’!上深然之”(《资治通鉴》)。就是说,广州都督裴伷先获罪下狱,唐玄宗朝议如何定罪处罚。宰相张嘉贞提议“请杖之”。而宰相张说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刑不上大夫”,“士可杀而不可辱”。唐玄宗对张说之言深以为然。

  • 可见,“士可杀不可辱”,“刑不上大夫”,无论是对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重要方面的吏治,还是对天下百姓的公平来说,都有其错误因子,为封建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因为,“天下为公”,“公平”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中流砥柱”。

  • 其次,“二桃杀三士”,为了个人之一时不辱,为了所谓名誉为争“二桃”而拔剑自杀……名义上为争功而自杀,实则乃“士子”中“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之毒太深所致。

  • 《晏子春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入见公曰:“……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 圣人“孝”寓意中的第一孝——“君子勿立于危墙之下”,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勿敢损伤,以免伤及父母心灵。因此, 儒者,乃至儒者至圣都不会赞成动不动就“自杀”,因为,在他们的血液中永远流淌中“孝”的血清——“孝为百善先”、“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为的是尽“孝”的理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也就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是尽孝不敢损伤,以伤父母之心;二是,儿女没有损伤的权力……连“发肤”都不能损伤,更不用说动不动就自杀啦!
  • 但是,儒家为什么又提出“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条呢?窃以为,一方面,仅是一种信念罢了,即儒者,特别是“士大夫”,他们为人清高、信仰高雅、地位显赫,是绝对不能够接受屈辱的,到了什么程度,那就是“宁可死去,也不可屈辱”,就是说“士可杀不可辱”。另一方面,“士多以天下为己任”,当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际,面对外来民族的侵略、欺凌,大多数“士”、“士大夫”,则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像文天祥至死不接受元朝的赏封,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民族英雄岳飞,为了不失抗金良机,连抗“十二道金牌”,最后被大汉奸、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但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抱负则千古流芳……他们,才是国家功臣、民族英雄,真正诠释了“士可杀不可辱”的真谛!

  • 至于“二桃杀三士”中的主人公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为避一时之辱,为争虚幻功名,逞匹夫之勇,居然被“晏子”设计“二桃杀三士”的局所杀,从而留下了千古笑柄,他们所演绎的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士可杀不可辱”!名义上为争功而自杀,实则乃“士子”中“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之毒太深所致。

  • 图片来自网络:景公养勇士三人 ,晏子入见公曰:“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


  • 最后,“士可杀不可辱”,对成大业者来说,却是一种伦理障碍;能超越障碍的英雄豪杰,必成大器,诸如韩信“忍胯下之辱”而拜将封王,勾践“尝便问疾”而“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

  •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乃儒家亚圣,他对“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恐怕不得而知,但是,他对“忍辱负重”、“克己自重”的论断,却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超越“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障碍,为报效祖国而“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 诸如,淮阴侯韩信“忍胯下之辱,拜大将封王”。
  • 《史记》: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图片来自网络:韩信忍胯下之辱
  • 假如,韩信当时超越不过“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障碍,不能忍受“胯下之辱”,而是拔剑击杀市井流氓,那结果可想而知:市井流氓虽然被杀,韩信也出了恶气,但恐怕韩信也会因官司缠身而不能自拔,又怎能实现他“安定天下”的伟大抱负呢?
  • 刘邦从萧何谏,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不负汉王,为西汉打下了天下,诚如《史记》所云: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 图片来自网络:韩信被拜大将!
  • 能忍奇辱者,必有奇才;有奇才者,必有奇智。韩信归附刘邦,协助刘邦“还定三秦,以夺天下”。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奋勇争先,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各个击灭。参与指挥垓下决战,击灭楚军。熟谙兵法,战功卓著,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称:“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西汉建立后,刘邦分析楚汉成败原因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号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百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 又如,勾践“尝便问疾”,忍常人之不能忍,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实现“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复国抱负。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越军被吴军败于夫椒,勾践被迫在吴为奴,为吴王夫差牵马坠蹬,甚至“尝便问疾”,麻痹了吴王,赢得吴王的特赦回国……返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图片来自网络: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 因此,“胯下之辱”也好,“尝便问疾”也罢,均为亘古以来之奇辱,如果按照“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那韩信、勾践不知要拔剑自杀多少个千百回……可英雄豪杰、天下之君,又有谁能与之比呢?那可是凤毛麟角啊!由此可以佐证,像“二桃杀三士”之类的“士可杀不可辱”,那可是狭隘的、偏激的、短视的匹夫之勇!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弱胜强,谋取天下,那才是“胸怀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英雄本色;勾践“忍一时之辱,谋万世天下”,那才是以弱胜强的万世楷模!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 士可杀不可辱”,鉴古视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要批判,又要继承!
  • 首先,天下并不太平,世界上霸权主义盛行,特别是特朗普发动的“中美贸易战”,那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只不过暂时还“见不到硝烟”……当强权欲欺凌我们中华民族时,我们必须向古人学习,必须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像民族英雄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像革命先烈一样,“头可断,血可流”,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 其次,在和平时代,大家都是国家的建设者、奉献者,大家都在辛勤工作,只不过分工不同,但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添砖加瓦……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中,我们一定要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一定要修身养性,切不可为了图一时之快、争一时之名、夺一时之利,而上演“二桃杀三士”的悲剧。
  • 最后,一定要超越“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障碍,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像韩信那样忍“胯下之辱”,建人间奇功;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谋万世基业。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关文章

  • 唐山什么便宜

    在唐山,以下几个方面的价格相对较为便宜:服装唐山的服装批发市场,特别是小山批发市场,以价格实惠著称。这里有各种男女老少服装,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且可以砍价。如果注重质量,可以考虑去远洋城、新华贸、八方或唐百大楼等有名商圈的服装店。牛肉近期,唐山的牛肉价格降至5年来最低,9月份第3周全国牛肉平均

    2025-01-24 06:25:47
  • 房地产公司干什么

    房地产公司主要从事以下活动:土地和楼房的建造及二次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等。地产的规划和管理:涉及使用权的转让、出让、抵押和租赁等。房地产经营:包括房产的租赁、买卖和抵押等。房地产中介服务:提供房屋咨询、信息、测量、估价、公证等服务。房地产开发:涵盖住宅、商业、办

    2025-01-24 06:24:16
  • 本命年男的戴什么

    在本命年,男性可以选择以下物品进行佩戴,以期望带来好运和正能量:貔貅:貔貅被认为是非常强大的风水吉祥物,能够帮助招财、辟邪和提升自信心。长期佩戴貔貅可以让男性的财运大涨,增加赚钱机会。红绳手链:红色在本命年中被视为吉祥色,代表喜庆和热烈。男性可以佩戴红绳手链,以提升自身运势。玉佩:玉佩一直给人温润、

    2025-01-24 06:23:17
  • 上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当时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因此别称为“申”。此外,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2025-01-24 06:21:47
  • 腊梅的是什么颜色的

    腊梅的花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黄色:这是最常见的腊梅花色,从淡黄到鲜亮的金黄都有。白色:有些腊梅品种的花色较为纯净的白色,通常中心仍然带有黄色。红色:极少数特殊品种的腊梅花朵中心可能会呈现出红色或橙色的色调。紫色或浅褐色:某些腊梅品种的花瓣内侧或基部可能会有淡紫色、浅褐色甚至是粉色的斑点或渐变。此外,

    2025-01-24 06:20:39